那年,我們一起K的教科書

Texts in Action: Reading Medicine Through Textbooks


教科書反映當地教育需求,醫學也不例外。19世紀中葉清廷開港通商,傳教士得以來台宣教。馬雅各(James Laidlaw Maxwell,1836-1921)等傳教士以醫療服務為傳福音手段,積極培養當地人推動。

為方便傳教,傳教士利用羅馬字拼出臺語,簡稱「白話字」,運用在醫學教材的書寫。1896年出版醫學概論教科書《身體理》(Sin-the-li),是第一本白話字寫成的西醫教科書。該書第三版在日治中後期出版,語彙接近台語,但也出現日語詞,反映台灣醫學教育在日治時期的在地化。

1917年任職台南新樓病院的戴仁壽醫師(G. Gushue-Taylor,1883-1954)以《牛津護理手冊》(A Handbook of Nursing)為藍本,發行白話字的《內外科看護學》( Lāi gōa kho Khàn-hō͘-ha̍k),全書40章675頁,圖503禎,部份章節有拉丁字母、華文、英文對照,內容涵蓋解剖學、生理學、護理學等人體功能與機制,是很全面的醫學專書,也是當時傳播西方醫學知識的重要文本。

戰後新醫學院成立加上美式教育,帶動英語醫學教科書需求,但困頓經濟也滋生大量盜印教科書,1960年代蔚為奇景。1963年Life雜誌以「Taiwan's best selling pirate」為題報導,便點出當年可用美金3元買到第10版《Cecil內科學》。另一方面,戰後第一代醫生也反省本土化,希望用中文打破語言隔閡,引進醫學新知。1972年台大廖運範醫師率領前後屆校友翻譯完稿近五百萬字的《Harrison內科學》,加上原書沒有醫師誓詞,便是彌補台美教育落差,貼近本土醫師期許的教科書代表。

古往今來的醫學教科書 Leaning Medicine Through Texts and Illustrations: a Historical Background

醫學是科學,也是經驗之學。習醫要師匠引導,從病人身上印證解除病痛的線索。它同時需要系統性的整理,講解與吸收,是醫學教科書的源起。

教科書的本土化Making Educational Texts for Local Use

為方便傳教,傳教士利用羅馬字拼出臺語,簡稱「白話字」,運用在醫學教材的書寫。1896年出版醫學概論教科書《身體理》(Sin-the-li),是第一本白話字寫成的西醫教科書。

走進教學現場 Textbooks and Reference Texts in Medical Education 

身子力東 歷影成告不 產的天跟回把 學集奇市 管則定且 子而 長星頭四象 致沒一就 求歌起議處生。

電子化與資料庫 Medical Education in Transformation: From Texts to Digital Resources

PBL課程導入也讓圖書館體認紙本教科書的限制。1997年陽明與台北榮總共建「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」,醫事人員可一站完成各種資源探索,同年更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發展「醫藥衛生研究資訊網(HINT)」,整合多種資料庫與電子書,並不定期新增電子資源,提供醫療人員快速完整的醫學資訊服務。 

 

未來的圖書館,未來的醫學教育 The future is today. William Osler

從1987年哈佛推出的新路徑(new pathway)開始,三十多年來醫學教育經歷許多變革,病人導向學習(patient-based learning)成為顯學、重視實作的國考、跨文化素養(cultural competency)與多專長訓練成為新世代醫學教育的主流。 

© 2021 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。 版權所有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